端午節吃粽子是根據我們的文化淵源而來的,相傳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自刎后,當地愛戴他的百姓們把他當親人一樣,為了防止江中的魚蝦啃食屈原的軀體,很多人用粽葉包裹糯米,像飯團一樣,投入江中。現在人們吃粽子也是會思念家人貨親人。
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

除了從歷史淵源上來講,我們現在吃粽子,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,同樣彰顯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。端午節也一直作為紀念親人、重要的人的節日,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。
農歷以地支紀月,正月建寅,二月為卯,順次至五月為午,因此稱五月為午月,“五”與“午”通,“五”又為陽數,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、艾節、夏節。
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,又稱端陽節、午日節、五月節、艾節、端五、重午、午日、夏節。端是“開端”、“初”的意思,初五可以稱為端五。